top of page

中醫防治心臟病 ---刊載於2025年6月中醫生活雜誌

中醫防治心臟病

 

常見心臟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(如冠心病)、心律不齊、先天性心臟病、心肌疾病、心臟瓣膜病、高血壓性心臟病、心臟衰竭等。2023年,心臟病是香港第三大致命疾病 (資料來源:政府統計處、衞生署)。在所有心臟疾病中,冠狀動脈心臟病(冠心病)是導致心臟病死亡的主要原因。

以下將透過辨症、辨病、辨證三步去認識中醫防治心臟病的方案。

辨症狀

常見的冠心病症狀為心絞痛,患者胸部有壓迫感、緊迫感或灼熱感,可向手臂、肩膀、頸部或下顎放射,還可能出現氣短、疲勞、心悸(心跳不規則)和暈眩等。

辨病的本質

心絞痛不一定是心臟病發作,當供應心臟肌肉的血管明顯變狹窄,就可能發生心絞痛,但維持時間只有10-15分鐘,中醫稱為胸痹, 因血液還是有在流動,只是局部受阻。然而,心臟病發作時,心絞痛往往超過15分鐘,甚至1-2小時,中醫稱為真心痛。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內,相對穩定的粥樣硬化斑塊內皮,基於某些風險因素而變得不穩定,而出現破裂或撕扯。當斑塊受損而破裂,身體的免疫系統會進入高度警戒,並派出血小板去封住破裂處。血小板就會形成血栓,血塊合併本身已經狹窄的血管,突然完全阻擋血流。當這情形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時,就會堵塞輸往心臟的血流,心臟得不到輸送給自身的氧氣,導致心臟細胞死亡,稱為心肌梗死,這才是冠心病致死的原因。臨床上,心肌梗死的病人可能從未試過心絞痛。相反,曾有心絞痛的病人,卻未必發展為心肌梗死。


中西醫協作心臟病風險評估

以上談到斑塊由相對穩定而變得不穩定的時候,會出現心肌梗死的風險。因此,要判斷一個人患上心臟病的機率,不論中醫、西醫都需要為病人進行風險評估。現今醫學在這方面研究數據豐富,網上都可找一些風險評估表,如:qrisk.org或ASCVD Risk Estimator Plus。這些評估都基是於代謝症候群(即三高)、年齡、吸煙史、體重、頭痛史、腎病史等等,以評估患上心臟病的風險,值得大家參考。

除此之外,基於中醫理論,或許可加入一些指標去完善風險評估------中醫理論指出,負責識別、覺知事物的功能歸為"心神"的概念,而"心臟"是主管"心神"的臟。因此心臟心神負責覺知識別外界的消息、情景,產生了不同的情感。不同的情感(中醫所指的七情、五志),最後會被五臟所統攝,如:怒入肝、喜入心、思入脾等。因此,工作壓力、家庭不和、健康狀況等所帶來的情緒或壓力來源,心臟心神都會首當其衝受到影響。另一方面,現今醫學則認為心臟、心血管受到自主神經系統所影響,其影響包括微血管的擴張與收縮、心率 (heart rate)的變化,而影響自主神經系統的平衡就正是情緒、環境變化、健康狀態等等。因此,中西醫的理論,對心血管系統的認識,都包含了情緒、壓力的因素。因此,壓力、情緒等因素應加入風險評估中。

中醫獨有的時間框架

中醫是一門時間醫學,中醫體系的建構過程離不開時間, “心主夏,手少陰太陽主治,其日丙丁……” “病在心,愈在長夏,長夏不愈,甚於冬,冬不死,持於春,起於夏” <<黃帝內經‧藏氣法時論>> 。黃帝內經提出,丙丁日是心系統所主管,心的強弱在丙丁日特別影響著人體氣血運行。此外,若心有疾病,冬天較可能出現惡化、夏天及長夏較可能有所改善或痊癒。心血管疾病的起病、惡化、轉歸、痊癒與特定時間有一定的關連。因此,時間在心血管病的風險評估中,中醫比現今醫學或許更先進。相信在大數據時代,在真實世界研究統計下,此等理論將可逐一得到印證。


中藥保護血管的作用

上文提及風險評估,是為了評估各風險因素,作出有效治療,以預防心臟病的發作。從微觀角度,心臟病的發作是由於斑塊受各項上述各項風險因素而變得不穩定,導致血管出現血栓。因此,穩定血管斑塊便是預防及治療的重點:包括改善代謝症候群,調節血管內皮的健康及促進血管新生、抗炎、抗氧化等。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發現,中藥同樣有抗氧化、消炎、調節血管內皮功能、降血壓、降血糖、降血脂等作用,如:丹參、紅景天、絞股籃、黃耆、三七、川芎、黃連等不下數十種。


辨證論治是中醫的靈魂

中醫是精準醫學,按個體的症狀、體徵,分析證型,再按時間、地域、氣候,處方用藥,透過辨證才是中醫防治疾病的精髓。處方以補氣、養陰、清熱、袪瘀、利水、理氣等中藥為主。補氣藥:黃耆、人蔘、太子蔘、黨蔘。養陰藥:炙甘草、玉竹、麥冬、生地。清熱藥:黃連、桑白皮、黃芩等。袪瘀藥:三七、丹參、川芎、地龍等。利水藥:茯苓、防己、澤瀉、薏苡仁、玉米鬚等。理氣藥:瓜蔞皮、陳皮、薤白等。因此,如何在處方中選擇不同種類的中藥,必須在中醫辨證論治下才能進行,否則只會藥石亂投,虛者更虛,實者更實。


總結

心臟病的防治,中醫必須從辨症、辨病、辨證三步,一環扣一環去實施防治的策略。臨床上,不同的病可能有著類似的症狀,有些病種的症狀則十分隱匿。當認清了疾病,對疾病的發生、發展、轉歸有所認識,再著手於辨證,是中醫走向專科發展的可行路徑。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