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淺談心律失常 (arrhythima) ----- 心律失常種類繁多,單憑把脈難以判斷其嚴重性
- mawinglam
- 17小时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心律失常分三類為主
心律失常是中醫臨床診症經常遇到的情況,較易判斷的有心動過緩、心動過速。心動過緩即是每分鐘跳動60次以下 (香港醫學界普遍接受每分鐘50-60,內地則介定60次以下為心動過緩),心動過速則為90次以上。在” 心跳太慢、心跳太快,嚴重嗎? ”一文已談過。
另一類是心臟內電信號傳導系統的問題,使脈衝不能正常傳導,最常見的是由心房傳至心室的阻滯。

第三類常見的心律失常,如:早搏
這是本文重點:竇房結 (SA node) 以外的起搏點產生的節律,導致異常的脈衝,令搏動出現異常。這一類常見的情況,有:早搏或稱期前收縮,包括室性早搏、房性早搏、交界性早搏。早搏是指起源於竇房結以外的起搏點過早發出衝動,異常的脈衝傳遞心室,引起心房或心室的不規則的收縮,導致下一次心跳比預期提前出現,故又名期前收縮。
靜態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以判斷
如要分別為那一種早搏,必須使用靜態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 (24小時/ Holter)判斷。大部份人沒有不適,屬於良性早搏或稱為功能性早搏,也可能有時感到心悸 (即:有時感到一次或數次心跳)、無力、氣促、眩暈等。常見於健康人群,包括兒童至老年人。常因過度勞累、精神緊張、消化不良、情緒激動、過飢過飽等因素引起,多在夜間或休息時發生,隨著活動、運動時明顯減少或消失。
根據本診所統計,在新冠疫情期間,每一百位患者轉陰後,約10人有早搏出現,同時有氣不足、乏力等,大部份患者經治療後消失。如患者無不適,無相關病史 (如:高血壓、心臟病、感染、發熱、服藥史等),可先觀察,不一定服藥。有部份患者與情緒相關,牽涉到自主神經系統的問題,服用中藥也大有幫助。
必須中或西醫專科處理-----病理性早搏
還有一部份稱為病理性早搏 - 多由已知的心臟病引起,如冠心病、擴張型心肌病、二尖瓣脫垂、先天性心臟病如法洛四聯症、心力衰竭等,以及藥物毒副作用、手術、心導管檢查所致,需配合中西專科醫護協作治療。
我有早搏,是心臟病嗎?
不是的,早搏本身並不是心臟病,但它可以是心臟病的一個症狀。大多數人出現早搏時,並沒有潛在的心臟問題,通常也無害。然而,如果本身已有心臟疾病的人經常出現早搏,這可能代表有更嚴重的問題,或者可能導致危險的心律失常。
心律失常需要治療嗎?
有部份心律失常是屬於良性心律失常:包括早搏、部份或無症狀的竇性心律失常、部份的傳導阻滯 (如: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),一般不需要治療。
如何判斷是否需要治療?
這部份要中或西醫心臟科的專業評估,如:病史、發作誘因、起病快慢、持續時間、發病頻率、伴隨症狀、心臟病危險因素等。
何時需要關注?
對於已有心臟病的人:早搏可能是存在更嚴重疾病的徵兆,或可能引發持續時間更長、更加危險的心律失常。
早搏頻率過高: 或影響心功能,就需要重視了。一般早搏頻率如果多於10%,長遠可能會影響心臟功能。
如果症狀令人困擾:即使是健康的人,若早搏頻繁或症狀明顯,也可以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或中醫治療來治療。
附註:
心房顫動也是上文提及的第三類心律失常,這是臨床常見且需要治療的。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按規則跳動,患者未必有不適,有部份較易出現氣促、眩暈、易乏力、心悸等症狀,尤其是體力勞動後、長時間工作或飯後。診斷心房顫動必須配合心電圖儀,脈診只能按到不規律的脈律,單純脈律,難以確診。



留言